剧情预告 | 第六届金秋十月抗体药发展大会

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尝试从动物身上提取抗体,并将其用于治疗人类疾病。但是,由于抗体来源的限制以及抗体的特异性等因素,使得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缓慢。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地合成了人工的单克隆抗体,1986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单抗治疗性药物——抗CD3单抗OKT3,用于器官移植时的抗排斥反应,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第一代抗体药物的诞生,加速了抗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抗体药物即鼠源单抗,来源于小鼠血清,但异源性蛋白引起的较强的免疫排斥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应用,此后,抗体药物经历了一段鼠源→鼠源人源嵌合体→全人源化改造的历程。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精细化,抗体药物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代抗体药物时代。第四代抗体药物主要是指基于多价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技术研发的抗体药物,它们具有更高的亲和力、更好的特异性和更强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抗体药物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抗体提取到基因重组技术,再到多价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创新,为人类治疗疾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目前全球对抗体药物研究逐渐聚集在ADC和双抗技术,以寻求抗体药物的创新和突破。
自2000年FDA批准首款ADC药物Mylotarg上市以来,全球已经有共计15款ADC药物上市。在2019年至2021年这三年间,每年都有3款ADC产品上市,然而在2022年仅有1款ADC产品上市。这些已上市的产品在适应症方面基本平均分布在实体瘤和血液瘤之间。
就研发企业而言,涉及ADC的研发企业既包括跨国药企如辉瑞、罗氏、GSK等,也有专注于ADC研发的企业如Seagen、第一三共、ADC Therapeutics,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荣昌生物也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

从靶点选择的角度来看,这些ADC药物涉及的靶点包括有CD33、CD30、HER2、CD22、CD79b、Nectin-4、Trop-2、BCMA、EGFR、CD19、TF和FR-alpha。这些靶点的选择是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症细胞,并利用ADC的特异性靶向性将细胞毒素传递到恶性细胞中。

双抗(双特异性抗体)领域最早于1960年提出概念,而第一款双抗药物Catumaxomab在2009年获得了欧洲的批准上市,用于恶性腹水治疗。然而,该药物在2017年退出了市场。但是,Catumaxomab目前已经重新启动上市计划,可能会在近两年内重新上市。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2款双抗药物获得了批准上市。其中,2022年可以说是双抗的“丰收之年”,因为在这一年里有6款双抗药物获得了上市批准。

由于其巨大的疗效优势以及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连续获批,全球制药公司正在密切关注ADC及双抗药物的研发进展。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近几年也加大了在该领域的投入。相比于欧美及其他在双抗及ADC领域已有不错成就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双抗和ADC市场只能算是刚刚开启,但后起之秀,犹未晚矣。近年来,中国在双抗和ADC领域取得的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积极投入研发,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双抗及ADC药物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随着国内制药企业逐步开始在双抗和ADC领域布局,加大双抗、ADC药物研发的投入,中国本土的企业也逐渐有相关产品上市,例如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中国首个原创ADC药物)、康方生物(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全球首创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新药),这标志着中国在双抗和ADC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些本土企业的参与和产品上市,标志着中国在双抗和ADC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制药企业有望在双抗和ADC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成就。虽然中国在双抗和ADC领域起步晚,但未尝不能后来者居上。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的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且有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为促进抗体行业的交流与创新,2023年10月14-15日第六届金秋十月抗体产业发展大会如约而至。会议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抗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